E
環境永續
S
社會共榮
G
公司治理

關注氣候變遷

我們積極鑑別、掌握與因應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落實減緩及調適工作,戮力達成淨零碳目標。

關注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2050 淨零碳排」已為國內外政府、社會關注的焦點。華航除了調整本身步伐因應氣候變遷,響應並實踐 2050 淨零碳排目標外,也訂定 2050 年達成生物多樣性淨正向影響及零毀林的目標,透過服務型態、營運模式、價值觀轉型,戮力提升營運生態效益,與生態共好,讓環境永續發展。

為因應氣候變遷,華航自 2011 年起即透過企業環境委員會及企業環境風險管理機制控管及持續改善氣候相關風險機會議題及因應措施。華航為台灣首家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 倡議的航空公司,並每年對外發布獨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今 (2024) 年進一步整合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建議原則與 TCFD 作業機制,以完備自然與氣候變遷議題之管理範疇,並呼應「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華航於 2019 年成立跨單位 TCFD 工作小組,並透過企業永續委員會與環境委員會 控管氣候相關風險機會議題;2024 年進一步整合自然與氣候相關議題,納入 TNFD 考量範圍,重點成果亦每年提報董事會監督管理。

華航循 TCFD、TNFD 作業流程導入公司管理機制,建立內部作業程序,並針對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等四面向研擬多項具體執行措施,以持續改善之管理精神,完善整體自然與氣候相關風險機會管理作業。



自然與氣候變遷風險與評估流程

華航 TCFD 工作小組,每年針對全球營運據點與航點、公司資產(包含航空器與辦公廠房等)及上下游供應鏈與客戶等範圍,參考 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 (AR6)之SSP1 1.9/ SSP2 4.5/ SSP5 8.5、IEA 2DS與B2DS、國家NDC等,設定 1.5℃、2℃ 及 4℃ 等情境,評估法令規範、市場需求與變化、科技發展與趨勢、市場競爭、自然環境因素等影響因子,分析對公司短中長期在全球營運據點、財務情況、資源與聲譽等之影響程度。


華航參考 TNFD 架構及 LEAP 方法學,運用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及風險分析工具,盤點華航本站及外站、具直接管理權之集團公司、採購金額前 10% 關鍵一階供應商及下游夥伴(如機場旅館)之空間風險,並參考自然資本議定書、科學基礎自然目標網絡等工具及資源,以位於桃園機場特區之營運總部為標的,鑑別整體運輸服務流程,涵蓋規劃、採購、用品供應、飛行、維護等作業流程之自身營運及上下游業務,運用ISO 14001生命週期思維及環境考量面鑑別邏輯,參考TNFD架構所述之情境設定、LEAP分析工具及生態領域與群系分類,以2035年短期與中長期之分界,綜合考量自然生態的變化、國家政策法規與行動規模,以及客戶意識的影響等情境條件,包括情境1-Ahead of the game,及情境2-Go fast or go home,分析直接驅動因子及生態系統服務可能的衝擊與依賴,鑑別及評估衍生之風險與機會及重大性,研訂因應策略及相應之管理指標與作業目標,並循「供應商行為準則」及永續、綠色採購機制,控管上游高風險服務及產品。


生物多樣性熱點分析

華航運用國際組織 WWF 推出之 Biodiversity Risk Filter (BRF) 生物多樣性評估工具,搭配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開發之整合性工具,套疊生物多樣性熱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保留區及國有林事業區等圖資予以檢核。結果顯示,本公司臺灣營運據點皆未座落於或鄰近前述區域;外站營運據點雖約有 3% 屬於生物多樣性高風險場域,惟經細部檢視與評估,前述各高風險機場區域均受當地政府嚴格規範及嚴謹監控,而華航主要營運活動均座落機場區域內,且嚴格遵循機場管理單位及政府相關規定,華航營業銷售據點則位於市中心商業區域,對當地生態與生物多樣性衝擊風險已相對輕微,應屬低衝擊。

本公司亦循 SBTN 高衝擊商品清單鑑別供應鏈具顯著衝擊產品及服務,其中紙木類產品及咖啡豆為第一階段關注及因應品項。產業別熱點部份,則運用 ENCORE 辨識供應商生物多樣性熱點,並納入後續衝擊/依賴分析、風險/機會及重大性鑑別等作業。

關鍵一階供應商部份,採購金額前 10% 者皆為油品供應商,受其產業影響,生物多樣性衝擊受各界關注。其中 40% 已採用空間分析工具,鑑別高生物多樣性風險營運據點,並採取相應之減緩措施;80% 已推動現/ 異地復育倡議。本公司將持續與關鍵供應商議合,並促進其降低營運活動造成之生態擾動,及投入更多資源進行風險鑑別、採取減緩措施( 避免、最小化、復育、補償)。

氣候碳風險來源

國際民航組織(ICAO)

  • 要求會員國「簽署溫室氣體減量同意書」。
  • 通過研擬全球市場機能措施(Global Market-based Measure, GMBM)機制,於 2020 年實施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和減量機制(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CORSIA)。
  • 支持並促進各國推動永續航空燃油 (SAF) 發展計畫,並 SAF 減碳效益納入 GMBM (CORSIA)。
  • 通過航機二氧化碳排放標準。

航空運輸協會(IATA)

  • 推動航空業自主減量目標及使用 SAF。
  • 針對航空業制定「環境管理作業技術文件」。
  • 參與 ICAO CORSIA 技術規範研定,並推動產業訓練。

歐盟(EU)

  • 於歐盟機場起降之民航班機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
  • 提出綠色政綱 (Green Deal),訂定 2050 淨零碳目標。
  • 推動強制添加永續航空燃油及推動碳關稅。
  • 部分國家規範企業揭露「排放資訊」及推動碳稅。
  • 推動漂綠防制規範。

中華民國(台灣)

  • 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逐步推動部門別減碳作業。
  • 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於 2027 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查證及申報/揭露作業

其他規範

  • 多國已宣告淨零碳目標。
  • 部分國家擬徵碳 /SAF 相關稅費、推動排放交易及強制添加 SAF。

市場營運風險

  • 氣候變遷事件造成場站營運及飛航安全風險。
  • 低碳運輸趨勢造成之競爭風險。
  • 品牌客戶淨零碳目標及低碳供應鏈管理需求。
  • 低碳消費意識提升。
  • 供應鏈管理成本增加。
  • 水資源枯竭、疫病傳播等,改變市場需求。

氣候議題

風險類型 情境分析 影響時程
(衝擊程度)
影響層面 風險及財務影響 機會及財務效益 因應管理方法
轉型風險-現行法規風險 IEA 2DS(對應巴黎協定目標,將溫升控制在2°C 以內) 短、中、長期 自身營運 國際碳管制措施加嚴(如ICAO CORSIA、EUETS等),符規成本增加。
  • 提升用油效率,減少公司能源採購、碳抵換交易及法規符規成本。
  • 碳權銷售衍生收益。
  • 持續強化因應CORSIA、EUETS 等機制 MRV 作業。
  • 碳權 / 額度交易機制操作研究與執行。
  • 規劃與落實各項減碳措施。
IEA B2DS(對應巴黎協定目標,將溫升控制朝 1.5°C 接近) 短、中、長期 自身營運/上游供應鏈 EU ReFuelEU Aviation規範歐盟機場須逐步增加SAF供應比例,從2025年2%到2050年須達 70%,影響公司燃油採購策略與成本。
  • 使用燃油效率較佳之航空器,有效降低營運成本。
  • 使用 SAF 以滿足 ICAO 要求及應各國減碳政策。
  • 投資再生能源產生碳資產之機會。
  • 建立 SAF 採購與合作合約,確保燃油供應與價格穩定。
  • 推動我國SAF議合作業,與政府與供應商合作,促進SAF 產業發展,減少供應風險。
  • 邀請企業客戶參與SAF合作計畫。
轉型風險-新興法規風險 NDCs(依據巴黎協定,我國提出之國家自定貢獻,包含2050年淨零碳目標) 中、長期(低/影響EBITDA<0.1%) 自身營運/上下游供應鏈
  • 各國持續推動環境能源/碳稅費徵收政策,致營運成本增加。
  • 環保主管機關針對交通部門進行碳排申報與管制,增加行政成本。
  • 提高載客率納入公司提升營運策略,有助創造營收之機會。
  • 因應碳排申報,推動資訊化作業,提升作業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 落實執行環境暨能源管理系統,設定每年環保節能與能源效率目標。
  • 推動集團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與管理。
中、長期(中/影響EBITDA<1%) 自身營運/上下游供應鏈 大用電戶須使用10%再生能源及供應商成本上漲
  • 投資再生能源產生碳資產之機會。
  • 持續規劃增設再生能源設施。
風險類型 情境分析 影響時程
(衝擊程度)
影響層面 風險及財務影響 機會及財務效益 因應管理方法
轉型風險-技術風險 NDCs(依據巴黎協定,我國提出之國家自定貢獻,包含2050年淨零碳目標) 短、中、長期 自身營運/上游供應鏈 EU ReFuelEU Aviation規範歐盟機場須逐步增加SAF供應比例,從2025年2%到2050年須達 70%,影響公司燃油採購策略與成本。
  • 使用燃油效率較佳之航空器,有效降低營運成本。
  • 使用 SAF 以滿足 ICAO 要求及應各國減碳政策。
  • 投資再生能源產生碳資產之機會。
  • 建立 SAF 採購與合作合約,確保燃油供應與價格穩定。
  • 推動我國SAF議合作業,與政府與供應商合作,促進SAF 產業發展,減少供應風險。
  • 邀請企業客戶參與SAF合作計畫。
風險類型 情境分析 影響時程
(衝擊程度)
影響層面 風險及財務影響 機會及財務效益 因應管理方法
轉型風險-法律風險 NDCs(依據巴黎協定,我國提出之國家自定貢獻,包含2050年淨零碳目標) 短、中期(低/影響EBITDA<0.1%) 自身營運 / 上下游供應鏈 各國環境罰則更為嚴格,增加財務風險。
環保團體控告企業漂綠壓力持續增加,面臨漂綠訴訟風險。
  • 提供透明的 ESG 資訊,建立可信度並吸引 ESG 投資人與客戶。
  • 採用嚴謹的碳排第三放查驗證機制,確保ESG 溝通資訊透明化與可信度。
轉型風險-市場風險 中、長期(中/影響EBITDA<1%) 自身營運(客運服務 / 貨運服務) / 上下游供應鏈 高碳排放航班可能遭受額外成本與限制
市場對低碳運輸需求增加,如以陸運取代短程航班
  • 消費者偏好轉變,低碳旅行成為趨勢。
  • 提供客戶碳抵換/綠色票價,讓旅客自主選擇減碳方案。
  • 開發各類新產品 / 新型態服務(如直飛),提高服務效能並滿足市場需求。
  • 提供客戶碳抵換/綠色票價與 SAF 合作方案,降低客戶溫室氣體範疇三碳排。
轉型風險-聲譽風險 短、中期(低/影響EBITDA<0.1%) 自身營運(客運服務 / 貨運服務)
  • 消費市場重視企業低碳環保作為,影響品牌信任度,而致營收降低。
  • 違反法規要求,遭受裁罰。
  • 促進與利害關係人溝通企業環保理念與作為,爭取認同與支持,並提升企業聲譽與品牌價值。
  • 支持及配合政府環保政策,增進產業合作機會,帶動產業競爭力。
  • 持續強化外部利害相關人溝通,支持科學研究、參與環保永續相關國際評比,提升企業環保永續形象。
  • 強化與國內外低碳產品供應商之合作,提升供應鏈永續價值。
風險類型 情境分析 影響時程
(衝擊程度)
影響層面 風險及財務影響 機會及財務效益 因應管理方法
實體風險-急性實體風險 參考IPCC第六次科學報告之情境,如:RCP 1.9 / SSP1 1.9(2100年全球升溫≤1.5°C) 短、中期(中/影響EBITDA<1%) 自身營運(經營發展 / 客運服務 / 貨運服務 / 飛航安全) / 上下游供應鏈
  • 受到淹水、強風、雨、霧等異常氣候影響,致航班變動或取消、旅客聯外交通受阻、貨運運輸受阻(貨機延遲),增加公司營運成本(轉降、旅客安排)。
  • 極端氣候影響原物料供給,衝擊市場景氣循環,減少裝載率及收益。
  • 增強風險預告及緊急應變能力,妥善處理客戶需求與協助行程管理,提高服務品質、聲譽。
  • 航班變動時,妥善處理客戶需求,有助於提升客戶忠誠度及回頭率,擴大收益。
  • 客貨運整合及調度能力提升,強化營運效率及收益能力。
  • 擴大與強化作業程序內涵及緊急應變機制,加強所有作業人員訓練,提升組織內跨單位協調度與營運效率。
  • 引進氣象專業團隊,增進氣象預測準確度,及早啟動航機調度作業。
  • 增進供應鏈管理協調性與夥伴合作關係,確保貨物與人員之運輸各項環節之安全與順暢。
風險類型 情境分析 影響時程
(衝擊程度)
影響層面 風險及財務影響 機會及財務效益 因應管理方法
實體風險-慢性實體風險 RCP 8.5 / SSP5 8.5(2100年全球升溫 4.3-4.8°C) 長期(低/影響EBITDA<0.1%) 自身營運(經營發展 / 客運服務 / 貨運服務 / 飛航安全) / 上下游供應鏈
  • 平均溫度上升致能耗需求與成本增加。
  • 受到降雨型態改變影響,旱災發生頻率、長度 增加,影響供水、旅客、員工服務品質、衛生安全與餐飲安全等,並增加因應成本。
  • 作業流程與行為改變,減少成本支出。
  • 規劃再生能源,減少石化燃料依賴度、缺電風險及其衍生成本。
  • 開發或引進製程節水措施,減少耗水及其成本。
  • 服務流程與工具改善、新生態旅遊景點開發,增加集團收益與競爭力。
  • 每年研訂減量目標及推動能資源節約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能資源耗用。
  • 規劃再生能源設施,申請再生能源憑證。
  • 改善節水、儲水設備、雨水回收措施。
  • 強化飲用水管理程序與品質。
  • 改善服務流程,創新商業模式。

生物多樣性議題

依賴/衝擊/風險/機會類型

衝擊/轉型機會

影響時程

短期

風險及財務影響

  • 降低航機起降及飛行期間之生態擾動及其衍生之符規成本
  • 減少溫室氣體及空氣污染排放衍生之符規成本

管理方法

  • 參與國際議合平台加強對話
  • 購機時綜合考量節油、環保效益及 ESG 績效
  • 參與航機及設備製造商相關 ESG 對話與議合作業

權責 / 管考機制

  • 總經理決策,確保營運與永續發展利益。
  • 企業營運規劃、環境會議相關單位管考。

依賴/衝擊/風險/機會類型

衝擊/轉型機會

影響時程

短期

風險及財務影響

  • 增加用品設計、採購成本
  • 衍生替代品研發、議合營運成本

管理方法

  • 邀請供應商簽署供應商行為準則
  • 包裝減量、替代塑膠/一次性設計、開發與議合
  • 提升回收再利用比率、使用再生料

權責 / 管考機制

  • 總經理決策,確保營運與供應鏈永續發展利益。
  • 用品規劃、環境會議相關單位管考。

依賴/衝擊/風險/機會類型

衝擊/轉型機會

影響時程

短期

風險及財務影響

  • 違反非法野生動植物禁運規範衍生商譽風險

管理方法

  • 落實白金漢宮宣言及行動方案

權責 / 管考機制

  • 總經理決策,確保營運與永續發展利益。
  • 企業營運、環境會議相關單位管考。

依賴/衝擊/風險/機會類型

衝擊/實體風險

影響時程

短期

風險及財務影響

  • 衝擊生態環境,衍生營運損失
  • 污染排放衍生符規成本

管理方法

  • 持續推動節油操作
  • 添加永續航空燃油
  • 持續推動機隊更新
  • 推廣碳抵換專案

權責 / 管考機制

  • 總經理決策,確保營運與永續發展利益。
  • 企業營運、環境會議相關單位管考。

依賴/衝擊/風險/機會類型

依賴/轉型機會

影響時程

長期

風險及財務影響

  • 國內外生態系統變化,衍生新生態旅遊景點及需求

管理方法

  • 關注旅客旅遊意願變化並採取合宜應變措施
  • 強化供應商/產業鏈議合
  • 提升生態旅遊意識並採取支持維運措施

權責 / 管考機制

  • 總經理決策,確保營運與永續發展利益。
  • 企業營運、環境會議相關單位管考。

依賴/衝擊/風險/機會類型

依賴/轉型風險

影響時程

長期

風險及財務影響

  • 生態系統劣化衍生大規模爆發傳染病,運輸需求降低

管理方法

  • 強化機艙清潔
  • 加強防疫計畫整備及演練
  • 支持生態保育、健全多樣生態系,強化生態韌性

權責 / 管考機制

  • 總經理決策,確保營運與永續發展利益。
  • 企業營運及環境會議相關單位管考。

氣候治理策略與目標

華航依循IATA及國家減碳目標於2021年10月引領台灣同業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及依此規劃飛航作業、地面作業及永續航空燃油使用之短中長期目標。華航早於2017年參與SBT減碳技術討論,也持續透過IATA平台討論航空業減量策略目標,續依此作業基礎於2022年簽署參與科學減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設定:2030年用油效率較2019年基準提升26%,其排放量包含範疇1(類別1)及範疇3與燃料及能源相關活動(類別4)。該目標已於2024年通過SBTi審核,確保符合聯合國巴黎協定之全球減碳目標。

為達成長期減碳目標,華航推動5大減碳核心策略,包含:燃油效率提升 (如推動各項節油減碳措施、持續提升裝載率等)、提升TCFD作業與緊急應變體系、推展SAF永續航空燃油、適時參與國際碳管制機制 (如CORSIA、EU ETS、UK ETS等)、適時引進新科技 (如持續引進節能飛機,掌握並評估氫燃料飛機/短程電動飛機發展趨勢及引進成本效益暨時機點等)。

此外,華航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評估以符合國內外GHG相關法規(如國際碳管制規範、SAF作業成本)、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推動能源效率提升與低碳投資(如使用再生能源)、改變內部行為等因素,以影仔價格方式擬定碳定價為100歐元/噸碳,作為公司風險分析、營運決策與減碳方案推動與低碳投資之參考。華航藉由永續委員會、環境委員會及TCFD作業平台,建立氣候治理架構,每年將執行成果提報董事會監督管理,確保依循減碳路徑之方向持續前進。


華航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飛航作業減量目標

0碳成長


2020 年起搭配 CORSIA 機制維持零碳成長

1.5%用油效率


至 2030 年前平均每年提升 1.5% 用油效率

淨 0碳排放


2050年達淨零碳排放

地面作業減量目標

5%減碳量


2025 年較基準年( 2023年 )減量 5%

15%減碳量


2030 年較基準年( 2023年 )減量 15%

10%再生能源裝置


2030 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用電契約容量 10%

淨 0碳排放


2050年達淨零碳排放

航空永續燃油(SAF)使用目標
(添加比例)

2025年 0.5%


2030年 5%


2040年 40%


2050年 65%




註:鑑於目前全球SAF產能仍處於起步階段,SAF面臨供應端、成本等多重挑戰。為反映實際執行可能性調整階段性SAF使用目標至0.5%,華航仍維持倡議SAF發展的長期方向,穩健邁向淨零碳排目標。

華航淨零碳目標及策略重點


華航淨零碳減碳路徑

淨零排放策略 2030年用油效率提升26%之貢獻 2024年推動重點
燃油效率提升 2-4%
  • 推動11項飛航節油減碳作業,總計減碳約47,477噸。
  • 提升載客與載貨率。
新科技技術發展 10-15%
  • 持續引進A321neo、777F貨機,並於2025年起引進787新世代節能航機。
永續航空燃油推展 3-5%
  • 推動永續航班,為台灣首家於商業航班使用SAF。
  • 執行企業客貨運客戶SAF合作計畫。
  • 參與政府及油商SAF議合作業。
  • 支持政府SAF試行計畫。
參與國際碳管制機制 2-11%
  • 完成CORSIA國際航線碳排放MRV作業
  • 評估碳權購買與管理作業

生物多樣性目標與指標


為確實控管因應策略及其行動措施之作業進程、績效,華航亦參考 TNFD、自然資本議定書、科學基礎目標網絡(Science Based Targets Network,SBTN)等指標、目標訂定建議方式,擬定相應之作業目標及管理指標。

指標類別 指標內容 作業目標
驅動力 碳排放量、燃油採購量
  • 落實航空用油效率平均每年提升 1.5%
  •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放
  • 2025、2030、2040 年前,地面作業碳 排量較 2023 年減量 5%、15%、60%
  • 2025、2030、2040 年前, 添加 0.5%、 5%、40% 永續航空燃油
食材、產品、木 / 紙類 包材使用量 2025 年空中服務一次性塑膠用品及包材減 量 90%,2030 年全數淘汰 SUP;禁運非 法野生動植物並禁用保育類食材
衝擊程度指標 場站營運條件 ( 淹水 / 降雨/高溫等)變化, 如異常次數、暴露於物 理風險的企業據點、生 產線、設施 / 備數量 自 2023 年 起, 於 2025、2030、2040 年 累計參與並落實至少 2、4、10 場生物多樣性保育相關活動或倡議
生態旅遊受物理風險影響區域之資產價值及年收益 自 2023 年 起, 於 2025、2030、2040 年 累計參與並落實至少 2、4、10 場生物多樣性保育相關活動或倡議
行動指標 在地食材 / 產品、永續標章 / 認證採購佔比 2025、2030、2040 年前, 使 用 10%、 50%、80% 永續認證紙 / 木類空 / 地服務用品,以達成零毀林目標

風險機會管理作為

對策項目 目標與具體作為
治理 強化氣候治理作業
  • 已向董事會永續暨風險委員會(自2025年更為永續暨風險委員會)提報氣候治理 (含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議題) 報告。
  • 每季向董事會提報企業暨集團溫室氣體管理進度及績效。
深化管理督導與跨部門作業
  • 落實公司治理與符合綠色金融要求。
  • 落實推動TCFD 與導入 SASB 、IFRS S2、TNFD等相關標準、指引要求。
  • 持續滾動式管理短、中、長期 ESG 績效。
  • 擴大 ECO Travel 旅客自願性碳抵換計畫。
  • 推動多元化顧客環境溝通作業。
策略 推動 TCFD 能力建構
  • 健全及深化財務量化資訊,落實SOP作業程序。
  • 持續推動跨單位資訊作業平臺。
氣候因應策略與管理
  • 氣候暨自然資源風險機會議題納入公司整體策略規劃,執行相關因應作業。
  • 公司航線規劃、營運績效檢討等作業納入氣候變遷影響議題,適時擬定應變策略與營運作業調整規劃。
  • 制訂森林暨生物多樣性保育政策與管理措施,落實供應鏈管理作業。
參與重要議合
  • 實質參與國際及台灣重要氣候政策議合平台作業,掌握政策發展趨勢及發言權。
  • 推動產官學界催生本土永續航空燃油之發展策略,參與國家SAF試行計畫。
  • 持續深化參與IAGOS-PGGM國際氣候變遷科學研究專案,及IATA全球亂流研究作業。
  • 參與並落實森林暨生物多樣性保育倡議。
風險管理 強化既有企業風險管理機制
  • 結合企業價值鏈環境風險管理機制,持續落實及擴大推動關鍵供應商溫室氣體調查與環境(含自然資源)暨能源風險評估,並延伸氣候變遷風險機會偵知與管理縱深,強化因應極端氣候之持續營運能力。
  • 因應金管會作業要求,擴大盤查海外分公司溫室氣體排放,並協助合併財務報表子公司逐步建置溫室氣體管理作業能量。
強化既有企業風險管理機制
  • 於現有企業風險管理機制納入氣候因子,強化各單位氣候風險/ 機會偵知、應變、控管機能。
  • 結合IAGOS-PGGM計畫蒐集數據資訊及本公司 777F 機隊亂流偵測演算技術軟體輸出成果,除了貢獻聯合國國際氣候變遷、IATA 全球亂流研究,亦強化本身航路管理及營運之氣候韌性。
因應國際碳轉型風險
  • 參與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
  • 持續強化因應 EU ETS , UK ETS、CORSIA 等機制 MRV 作業。
  • 碳權/額度交易制度操作的研究與執行。
推動減碳與能源轉型
  • 強化電力監控,耗能設備 / 環節加裝電表,並持續計畫汰換高耗能設備。
  • 增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並研訂及落實裝置容量目標。
  • 能源管理系統持續運作並精進管理效益。
  • 與國際油商合作 SAF 推廣計畫。
指標與目標 持續優化溫室氣體盤查
  • 持續執行全球作業據點能資源調查,落實 ISO 14064:2018 類別 1~6 之組織內外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作業,提升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品質。
  • 深化並擴大集團公司及海外分公司溫室氣體盤查及查證作業。
落實減碳目標與 KPI 方案
  • 通過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2030年用油效率較2019年基準提升26%,其排放量包含範疇1(類別1)及範疇3與燃料及能源相關活動(類別4)。
  • 建立約89項環保減碳 KPI ,由總經理召集之企業環境委員會每季檢視執行成效。
達成飛航減碳目標
  • 持續推動「機隊更新」、「機身減重」、「航務優化」、「維運精進」等方案。
  • 依中、長期業務成長及減碳趨勢進行機隊規劃。
  • 持續提升飛航用油效率、提升裝載率、關注新科技、新型低碳航機的發展,適時評估引進。
  • 持續推動永續航空燃油添加作業,邀請企業客戶共同支持與參與。
燃油效率提升
  • 持續推動飛航節油作業。每年持續精進燃油使用效率。
  • 優化航網規劃,因應疫情與國際發展趨勢,最適化客/貨機隊規模。
對策項目 目標與具體作為
治理 整合自然議題於企業治理架構與流程
  • 整併自然議題於TCFD報告書,並循TCFD作業流程及氣候議題呈報機制,向董事會風險委員會提報
強化利害相關人議合
  • 擴大生物多樣性議題議合對象涵蓋範圍,將生物多樣性議題納入集團、外站及供應商風險管理調查問卷及分析、評估、因應作業
策略 鑑別短中長程自然相關依賴/衝擊及風險/機會議題
  • 運用生物多樣性風險分析工具、參酌TNFD、自然資本議定書、科學基礎自然目標網絡等工具,鑑別自身及上下游營運活動生物多樣性衝擊、依賴、風險與機會議題
設定自然相關情境條件
  • 參考TNFD 架構所述之情境設定方法,綜合考量自然生態的變化、國家政策法規與行動規模,以及客戶意識的影響等,設定情境條件,包括情境1-Aheadof the game,及情境2-Go fast or go home,據以分析可能的衝擊與依賴,鑑別及評估衍生之風險與機會及重大性
制定自然相關風險機會因應策略
  • 針對具重大性之風險與機會機會議題研訂因應策略
鑑別並揭露高生物多樣性風險場域
  • 運用國際組織WWF 推出之 Biodiversity Risk Filter (BRF) 生物多樣性評估工具,搭配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開發之整合性工具進行空間分析,並將分析結果揭露於永續報告書。
風險管理 建立自然相關依賴/衝擊及風險/機會鑑別與評估流程
  • 建立自然相關依賴/衝擊及風險/機會鑑別與評估流程
建立自然相關依賴/衝擊及風險/機會管理與追蹤機制
  • 整合自然與氣候治理議題,並循企業環境委員會、董事會風險委員會提報機制,落實自然相關依賴/衝擊及風險/機會管理與追蹤
指標與目標 建立自然相關依賴/衝擊及風險/機會評估指標
  • 研訂重大風險/機會議題相關之驅動力、衝擊程度指標
制定自然相關依賴/衝擊及風險/機會管理目標
  • 研訂2050生物多樣性淨正向影響目標及重大風險/機會議題相關之行動指標
追蹤自然相關依賴/衝擊及風險/機會管理目標達成度
  • 落實推動自2023 年起, 於2025、2030、2040 年累計參與並落實至少2、4、10 場生物多樣性保育相關活動或倡議
  • 循企業環境委員會,管理與追蹤自然相關作業目標,達成2050生物多樣性淨正向影響目標

邀請供應鏈夥伴,
共同支持 SAF 合作計畫

推動能源轉型將是航空業達成淨零碳目標的重要關鍵,但這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支持與協助才能有效達成。華航做為運輸業的永續領航者,華航為臺灣首家添加SAF的航空公司,自2017年起已於A350-900、A321neo 新機飛渡添加SAF(2017至2022年為台灣唯一添加SAF之航空業者),華航集團華信航空亦於2024年ATR新機飛渡過程中,使用30%SAF,持續落實集團SAF政策。

此外,華航2023年率先台灣業者加入國際油商與區塊鏈平台建立的永續航空燃油(SAF)計畫,首度引進企業採購 SAF 合作模式,並提供可追蹤且可驗證的減碳報告。華航攜手供應鏈廠商及客貨運企業客戶夥伴加入SAF合作計畫,使用可較傳統航空燃油減少90%以上碳排之SAF,共同降低碳足跡,華航2023-2024年持續推動商業示範航班添加SAF(Sky-team "飛行挑戰),持續累積自身作業經驗,總計減少華航直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一)及客戶運輸階段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三)約72噸CO2e,華航將持續邀請供應鏈企業,共同支持全球永續能源轉型,升級打造企業淨零合作力,創造雙贏減碳績效。

在2025年規劃方面,華航持續掌握國內外SAF技術與供應市場發展,並依據全球SAF訪商與採購經驗,適時評估國內外供應可行性、政策要求及營運條件,積極參與政府及生產供應商相關倡議合作,務實推展SAF採購布局,以落實短中長期目標。


碳足跡、碳標籤、環保旅程計畫

華航自 2015 年即依 ICAO 與 IATA 公告之碳足跡計算方法,計算並每年更新國際航線足跡排放,同時也揭露於公司企業永續網站。2016 年在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指導下制定 PCR ,建立航空業計算碳足跡之作業準則。 2017 年依環保署碳足跡指引及前述 PCR ,以松山至金門航線為示範航線(註),計算碳足跡,通過環保署審查,取得碳標籤,成為全球首家航空公司取得 ISO 14067 國際碳足跡標準及台灣環保署之碳標籤,並於2020年進一步取得環保署「減碳標籤」。2021 年受到環保署低碳評審小組的高度讚賞,獲評選為行政院環保署低碳產品獎勵優等獎,迄今為台灣唯一獲獎航空業集團。

註 1:

華信航空之碳足跡計算實已包含整體國內航線之碳排放量(詳見華信環境永續網頁)

碳標籤生命週期圖


「環保旅程-碳抵換-ECO Travel計畫」是由華航與國際知名環保專業機構合作推出的旅客自願碳抵換服務,供旅客、貨主一起透過碳足跡計算器計算搭乘/承運航班所產生的碳足跡,再購買由專業管理機構仔細篩選之高品質並具永續性的碳抵換專案所產生之減碳額度進行抵減,使旅客/貨主的旅程成為碳中和或零碳排放,為我們的環境盡份心力。華航亦將此計畫推展至集團華信航空與台灣虎航,為台灣唯一國內線與平價航空推動碳抵換計畫之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