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倡議
華航積極支持及參與國內外同異業環境、永續倡議與組織,擴展台灣航空業國際環保及永續視野,也讓世界看見永續台灣。
2016 迄今

飛安基金會(FSF)
藉基金會產官交流之平台與功能,促進國內外飛航、環保等產官部門間資訊溝通與交流。
華航參與角色及因應做法
擔任飛安基金會技術法規小組召集委員,推動並建立國際飛航安全、環保相關法規系統化蒐集、研究機制,並向有關單位與機構提出法規修訂或因應策略研訂之建議,以完善國內法規環境與提升產業競爭力。
2015 迄今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永續暨環境諮詢委員會(2020~) / 環境委員會(2015~2020)
協助 IATA 執委會研擬全球航空業環境管理及永續發展政策及策略,監督並執行相關策略與方案。
華航參與角色及因應做法
擔任委員 / 觀察員,實際參與國際民用航空環保事務討論,並支援相關環境議題調查與研究。
2014迄今

大氣層保護協會(AAPT)
推動台灣地區大氣層保護工作,包括臭氧層之保護、溫室效應之防制及空氣品質之改善等項目,並促進與國際交流。
華航參與角色及因應做法
擔任理事之一,協助促進有關我國大氣層保護之政策、法規、學術研究、技術研發、輔導及服務事務之產官學界交流。

國際民航組織(ICAO)
全球航空業溫室氣體市場機能管制措施(Global Market-Based Measure, GMBM)規劃作業。
華航參與角色及因應做法
為 IATA 代表團一員,積極參與 ICAO 周邊會議,參與技術協商並蒐集會議資料。相關資訊除做為內部分析作業外,亦分享與民航局主管單位,促進國內產業因應。並於 2015~16 年參與兩場次 ICAO's Global Aviation Dialogues(GLADs)區域研討會議。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CAA)
依據 ICAO Basket of measures 之建議方向, 鼓勵並推動產業自願減量管理措施,推動「國籍航空公司推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作業,並促進國內低碳運輸服務之環境。
華航參與角色及因應做法
整合企業「碳管理專案小組」作業資源,評估營運作業情境,研訂並發布「中華航空公司自願性減量作為聲明書」。 2016 年與民航局合作完成制定「航空旅客運輸服務—產品碳足跡類別規則」(Product Category Rule, PCR)
2013 迄今

環保署-清潔發展與碳權經營策略聯盟
協助產業低碳化轉型、創造減碳機會、促進產業合作及兼顧企業永續責任。
華航參與角色及因應做法
為環保署清碳聯盟之創始成員,積極與產官學界交流碳管理經驗與意見,協助掌握國際航空業碳管理趨勢,協助產業邁向低碳轉型,並且促進產業相互合作。

亞太航協(AAPA)
執行委員會
掌握各國航空法規、提供會員資訊交流、產業發展與意見申訴。
華航參與角色及因應做法
獲邀擔任亞太航協(AAPA)「執行委員會」委員,參與航空燃油效率提升、生質燃油發展議題等討論,並提供資訊給國內主管機關。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
飛航貨運碳足跡工作小組
貨運飛航碳足跡工作小組(ACCF)研議航空運輸業碳足跡計算方法與資訊揭露原則。
華航參與角色及因應做法
為 IATA 飛航貨運碳足跡工作小組成員之一,實際參與技術事務討論,促使 RP1678 碳足跡計算指引產出。
跨太平洋氣候觀測機
華航 2007 年起參與中央大學主導、行政院環保署及歐盟支持的「太平洋溫室效應氣體觀測(PGGM)」計畫,於編號 B-18806 A340-300 型客機上裝載 IAGOS 全球觀測儀器系統,為台灣唯一參與之航空業者。該載具於 2012 年 06 月 26 日起正式運作,使華航為繼德航後全球第二、亞洲首家執行 IAGOS 計畫之航空公司,亦為全球首架 IAGOS 載具蒐集太平洋高空氣體資料之民航機,蒐集成果亦已貢獻至 世界氣象組織(WMO)之研究上,作為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相關決策之參考。

PGGM 儀器安裝位置示意圖
IAGOS 蒐集航程大氣資料
載具安裝於駕駛艙下方,偵測儀器並伸出機身,蒐集每段航程之大氣資料(水汽、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並於飛機降落後自動連結我國及日、歐美衛星系統傳訊至歐洲研究組織,提供即時空污與氣候變遷觀測資料,深化全球氣候模型建置。
擴增兩架 A330-300 觀測機
華航豐碩傑出的執行成果獲得中華民國及歐盟政府、國立中央大學、歐盟駐臺經貿辦事處等單位一致肯定,並獲選列入國家年鑑重要事蹟中,後續並擴增兩架 A330-300 觀測機,為亞洲首家以雙機型航機觀測太平洋氣候之航空公司,並擴大範圍至大洋洲,協助學術單位每年節省約新台幣 14 億元航機派飛成本,展現積極貢獻國際環保之企業社會責任。本項作業至 2021 年 12 月底,華航共計協助蒐集 14,628 個航次的高空氣體資料。
生態保育
華航支持全球多樣性保育公約,已執行包含禁運魚翅與實驗性靈長類動物之運輸政策,並宣告集團不使用保育類食材,同時也藉由 IATA 永續暨環境諮詢委員會(SEAC)的平台參與 IATA 相關保育運輸作業討論,並於 2017 年 IATA 第 73 屆年度大會中,與其他標竿會員航空公司共同簽署 保育動物保護聯盟白金漢宮宣言(Buckingham Palace Declaration)(詳見新聞稿),並遵守 IATA 之「禁止旅客攜帶保育類動物及產製品指引」,致力落實 IATA 後續工作計劃,內容包含:譴責非法保育動物及產製品交易;提升旅客、供應商及員工對於非法保育類動物交易不良後果之意識。
2022年,華航因應全球森林暨多樣性保育趨勢,及回應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期望,結合供應鏈管理思維,進一步引領台灣運輸暨服務業發布「森林暨生物多樣性保育承諾」。
碳揭露 CDP
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嚴峻,其風險與減碳成為企業管理重要一環,愈來愈多投資機構與企業客戶要求企業或其供應商提供相關數據,做為投資合作之參考。華航受國際獨立非營利機構 CDP 邀請,2012年起每年參與碳揭露作業,提報環境管理機制、氣候變遷風險管理、 溫室氣體查證數據,為台灣首家進行CDP作業之運輸服務企業。
華航自 2012 年開始主動回應,定期為關係企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教育訓練與排放量調查,揭露氣候治理、策略、風險機會管理、指標與目標、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管理與成效等,且獲評為標竿企業等級,並藉由參與及反饋,持續檢視及精進碳管理策略。2021 年獲 CDP 組織評比 Supplier Engagement Rating (SER)為領導等級(Leadership)。
另為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之巴黎協定,確保符合國際減碳目標, 華航於 2017 年即參與「科學基礎倡議 (Science-Based Targets, SBT)」,因當時 SBT 尚無適用航空業之減碳方法學,華航持續與 SBTi、 IATA 討論航空業 SBT 方法學之研究。SBTi 續於 2021 年提出航空業指引,華航將依此指引提出 SBT 減碳目標。
揭露碳足跡
碳足跡目的在於評估一項產品或服務自原料、生產、運輸、使用至廢棄整個生命週階段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量,對環境所造成影響。華航集團為善盡碳管理與減量責任,每年監控集團公司整體碳排放量,針對重點排放源積極推動各項節能作業,並積極因應「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和減量機制(CORSIA)」,更從消費者角度出發,依國際民航組織(ICAO)與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提出之飛航碳足跡計算方法,計算“實際”提供每位旅客飛行服務及貨運運輸所產生之 碳足跡,並推出環保旅程-ECO TRAVEL 碳抵換計畫,協助旅客進一步進行自願性碳抵換作業,讓其旅程淨排放量成為碳中和或零碳排放。

註 1:客運碳足跡:旅客搭乘經濟艙、商務艙所產生之碳足跡(Kg CO2 / 人)。
註 2:貨運碳足跡:運送 1 噸貨物所產生之碳足跡(Kg CO2 / 噸)。
支持推動 TCFD 作業
華航主動響應國際碳管理發展趨勢,於 2018 年 9 月簽署支持由 G20 成立之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簡稱 FSB)所發布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簡稱 TCFD),為第一家簽署支持 TCFD 指引之台灣運輸業。
華航認為 TCFD 可協助企業進一步提升氣候議題的風險、機會的辨識及控管品質,並透過適度連結財務資訊,有利強化企業決策與管理品質,提升利害關係人溝通及議合功效,不僅可促進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信賴與認同,更有利強化企業永續競爭體質。後續華航於 2019 年參與 TCFD 繁體中文版翻譯作業,支援多場產官推廣活動,協助於台灣推動 TCFD 發展。2020 年起進一步彙整獨立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每年向董事會報告後公開揭露 CSR 網站。更多資訊請詳 關注氣候變遷。
在地行動
華航持續響應國際淨灘活動,自 2011 年起每年定期前往桃園、新北、高雄等地海岸舉辦淨灘活動。2021 年為配合政府防疫規範避免群聚,但為響應國際淨灘活動,特別結合 NGO 組織規劃內部線上淨灘知識課程,與同仁分享淨灘目的、行前準備、淨灘執行、成果回收分類等各項重點,提升淨灘相關知能,以備未來疫情趨緩後,參與淨灘活動能更加安全、富具環保意義。本次課程共計有 761 名同仁完訓。更多資訊 請詳 社會發展。
此外,華航響應桃園市生態城市造林計畫,認養文化地標「橫山書法藝術公園」約兩個足球場大可補植區域,植上百株台灣肖楠、樟樹、茄苳樹等具代表性的本土原生植物、且為高碳吸附能力的樹種,5年吸/固碳量約為 1.1 噸 CO2。華航也是桃園市造林計畫中第一家提出「永續成蔭」提案自願延長養護年期由一年展延為五年的企業,善盡對資源與環境生態保護的責任與義務,實踐永續作為。